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
以下內容是出自我去做檢查後,醫生給我的說明書。
台灣一般人中SMA帶因率約3%,僅次於海洋性貧血症,新生兒的發病率約為1/8000。目前這各症狀還沒有具體的治療方式,非重度患者也僅能以物理治療及呼吸系統照護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。透過最新的基因分子診斷技術可以準確的進行篩檢,能降低此症的發生率。
什麼是「脊髓性肌肉萎縮症(SMA)」?
脊髓性肌肉萎縮症(Spinal Muscular Atrophy,簡稱SMA)屬於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,是因為脊髓的前角運動神經元漸進性退化,造成肌肉逐漸軟弱無力、萎縮的疾病,但智力發展完全正常。其肌肉萎縮成對稱性、下肢較上肢嚴重且身體近端較遠端易受影響。
發生機率
新生而發病率大約是1/8000,帶因率大約是3/100。
依據發病年齡及疾病的嚴重程度,可分成三種
1.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第一型
(SMA Type 1, Werdnig-Hoffmann Disease,重度)
屬於重度型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,患者出生6各月內就會出現症狀,病患的四肢和軀幹因為嚴重的肌張力而呈現無力症狀。頸部控制、吞嚥及呼吸困難。一般在2歲前就會因呼吸衰竭死亡。
2.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第二型
(SMA Type 2, Dubowitz Disease,中度)
屬於中度型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,患者出生6各月後至1歲半之間即會出現症狀,病患的下肢呈現對稱性無力症狀,患者無法自行站立行走,有時可見舌頭及手部顫抖,肌腱反射消失或減弱,但臉部情正常。患者大多可靠物理治療及呼吸照護存活至成年,少數則在孩童時期因呼吸道感染而死亡。
3.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第三型
(SMA Type 3, Kugelberg-Welander Disease,輕度)
屬於輕度型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,患者發病年齡從1歲半到成年皆有可能發生。病患以經度、對稱的肢體近端肌肉無力為表徵,下肢較上肢嚴重,在跑步、跳躍及上下樓梯時會有輕度不便,肌肉腱反射減弱。通常此類患者長期的存活率仍高。
隱性遺傳模式
檢測項目
分析SMN1基因第七外顯子及第八外顯子基因區域是否發生「缺失突變」
檢驗結果說明
正常者的基因型可能為
SMN1:SMN2=2:2
SMN1:SMN2=2:1
SMN1:SMN2=3:1
SMN1:SMN2=4:0
如果夫妻任何一方屬於上述任何一種,則胎兒不會是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,除非是非遺傳性突變。
帶因者的基因型可能為
SMN1:SMN2=1:1
SMN1:SMN2=1:2
SMN1:SMN2=1:3
SMN1:SMN2=1:4
此類型屬於帶因型,因為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為體染色體「隱性」遺傳疾病,所以帶因者不會有身體上的異狀。但假如配偶也同時具有上述其一的基因型,你的任何一胎都有25%的機率會是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患者。建議孕婦每次懷孕10週後,施行絨毛膜穿刺術採集胎兒少量細胞,分析胎兒的基因型,確認是否為患者。而夫妻雙方不需要每次懷孕都進行SMA檢查。
病患的基因型可能為
SMN1:SMN2=0:2
SMN1:SMN2=0:3
SMN1:SMN2=0:4
假如你的基因是上述之一,屬於患者型,依據臨床病徵可分為重度、中度、輕度。
SMA基因檢測侷限
所有的基因檢測技術,都有其檢測的侷限性。同樣的,利用PCR及DHPLC技術進行SMA基因檢驗,其準確度雖然高達98%以上,但仍有下列診斷的侷限性:
- 1. 少數SMA帶因者其2套SMN1基因皆位於同一條染色體上,而另一條則無SMN1基因,此種狀況會導致檢測結果呈現偽陰性(檢驗結果為非帶因,但實際為帶因)
- 2. 少數SMA帶因者的突變屬於SMN1基因內的點突變,此突變類型無法利用此技術檢測
- 3. 約2%的SMA第一型患者因為新發生突變而罹病,其父母接受帶因者檢驗時,可能僅有一位會被確認為帶因者,而另一位被誤認為正常。
~*~* 因用分隔線 ~*~* ~*~* ~*~* ~*~* ~*~* ~*~* ~*~* ~*~* ~*~*
下面是我自己和先生去檢查時的情況:
我先做檢查,發現我是帶因者。醫院馬上請我先生也去做檢查。
檢查前需要先簽同意書
結果報告
我是帶因者
後來老公檢查,他是正常。所以就不用再做穿刺了。以後懷孕也都不用再做檢查了。雖然家裡已經有9各孫子了,但是從沒聽說要做這各檢查。我也是拿到媽媽手冊,護士小姐說,有一些自費檢查清單,想做的話就打勾,小姐會幫我安排時間做。雖然檢查費不便宜,但是有做有保佑,還是作一下好了。